大学普及 但优质教育依然稀缺
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,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.8%、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,居世界第一。
但同时,虽然不同年份之间有波动,但拉长来看,高考竞争的总体趋势是变得更加激烈的。比如在2000年时,有375万人参加高考。20多年后,到2021年,有1078万人报名参加高考。
今年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,多地报名参加高考的数字都在上升,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193万。
因此,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,但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,甚至会越来越稀缺。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反复说,留学是一个有价值的考虑选项。
首先来说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。曾几何时,在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,上大学,哪怕是上专科都很难。为什么?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那几年,真的就是当年适龄考生的大概1%到2%的比例才能上大学。
现在,上大学已不是难事,参加高考学生中,超过90%都能上各种形式的本专科大学,上本科也有40%的比例,但是上好学校、好专业,不管是211、985、双一流、C9、北大清华等,那就难了。

根据大学招生的数量,我们可以做一个大概的估算,全国每万名高考考生中,大概有7个可以上北大清华,有40个人可以上C9(2021年,西安交通大学共录取了5771名新生,这还算是招生比较多的),大概有150个人可以上985,大概450个人可以上211。
不容易呀!
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将更加稀缺
我们认为,在未来较长时间,高考竞争仍然会很激烈,甚至会更加激烈。因为本来中国传统文化就重视教育,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,我们对于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会增强,反过来说,优质教育资源也会变得更稀缺。
顺便说一下,其实重视教育并没什么错,往大了说,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由每个公民的生产力(productivity)决定的,而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。往小了实际说,它对一个人未来的收入水平是有正面促进的。比如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研究,中国在朝发达水平迈进的过程中,可以借鉴和参考。

上图,麻省理工学院戴维·奥特尔教授2014年在美国《科学》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,在美国1963年到2013年的50年中,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,去掉通胀因素,受过大学和大学以上教育的实际收入增长是最明显的。
另外,从人口趋势来看,未来15年,参加高考的适龄人口都将处在高位。为什么这么说?可能有人会疑问:最近新闻不是来说出生人口下滑吗?是的,最近两年出生人口下滑了,但是大家已经要清楚,今年参加高考的,大多数是在18年之前出生的新生儿。因此,我们在判断高考趋势的时候,要考虑这个时间差。
下图是建国以来的新生儿数量统计。

因为2020年开始人口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,所以我们重点考察2004年出生(今年,也就是2022年高考)到2019年出生(2037年高考)这15年间出生的人口(如下图)。这期间出生人口处于1465万到1786万这个区间。15年之后会如何?如果适龄人口出现下滑,但是总量还是不小,对优质教育需求仍然较强,因此整体教育结构可能会出现马太效应的分化。

继续看下图:橙色线代表历年参加高考的人数,蓝色线代表每年的适龄人口(暂时没有考虑复读、统计口径等其他因素,因为每年都有这些因素影响,这里仅做粗略推算)。可以看出,橙色线和蓝线的距离在接近,也就是说,想参加高考的比例在增加。

这三条虚线就是按照三种场景(上下波动3%)来进行的一个高考人数的预测(Scenario Analysis):
a) 基准场景(baseline scenario):按照目前参加高考的比例不变,今年1193万人报名参加高考,那么未来15年中,有8年会居于1200-1300万之间,有6年高考报名人数会在1100万-1200万之间,在2034适龄人口较多的那年,高考报名人数会超过1300万。
b) 参加高考比例比现在提高3个点场景(baseline scenario + 3% upward change):据此推算,未来15年中,有10年高考报名人数在1200-1300万之间,仅有两年高考报名人数在1100-1200之间,在2032、2034、2035年适龄人口峰值年会超过1300万。
c) 参加高考比例比现在下降3个点场景(baseline scenario -3% downward change):即使如此,在未来15年中,有12年高考报名人数在1100-1200万之间,有3年在1200-1300万之间。个人认为这个可能相对小一些,因为看历史数据(如下图),参加高考的比例趋势线向上动量还很大,出现拐点还需要点时间。

国际教育成有益补充
# 那么出国留学价值何在?
我们认为,出国留学的价值主张(Value proposition)就是:部分满足人们对相对高质量教育的强需求。或者说,在未来中短期内高考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,留学这个选项成为了有益补充。而且从整体来说,多一个留学的渠道能够多少为入学和就业压力分流,同时大多数留学生最终是要回国的,他们未来带着资金、技术和想法回国,对国家来说也是好事。
声明: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!